主页 > 新闻 > 顾亚龙:当代楷书不缺形和技法,缺的是精神和神采

顾亚龙:当代楷书不缺形和技法,缺的是精神和神采

2022-03-01 20:28:48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近几年,中国书协一直强调书家的修养,特别是举办国学班、书法理论骨干研修班、当代书法创作系列论坛等,旨在提升强化书家对写字之外读书和学养的重视。整体来看,十二届国展楷书创作基本形成了“经典意识”与“古法传承”的观念,特别是表现在笔法上,已经有了比较娴熟的“技法”,在“形”上准了,能够接续传统。如唐楷一路创作的作品,在欧褚颜柳上都有表现,也颇得古人楷法三昧。但细细品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少了那么一点“神采”和内在的“精神”。“形”是外在的,“神”是内在的,当“形”的问题解决了,就必须要在“神”上下功夫。“形”靠练而精,“神”需养而深。刘熙载《书概》称:“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入展作者的水平基本达到了“我化为古”,而如何做到“古化为我”,这也是今后大家必须要思考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部分书家,他们不缺“写”,而缺“学”,不缺“皮肉骨象”而缺“神气精神”。具体说来,就是不缺少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实践,缺的是学术与学养,是对书法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研究的眼光和坚守,缺的是对古法传承和经典意识的深刻认识与体悟。只有当“学”对“写”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以学养书”的重要性。

       何绍基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黄庭坚曾批评北宋时的书风:“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殊不知古人用笔也”。又清人翁振翼所论:“学书切勿放肆,平日功夫粗疏,一活动必走作。古人十分工夫,却得偶然放肆;今人无一分工夫,却须刻刻无忌惮如此。”今天,我们不仅要能传承古法,而且对于书法还要有恭敬和谦卑的态度,不可因一技之长、一时之能而放肆和骄躁。

       所以,不断深入研习古法、传承古法,不断强化作品的经典意识,对当代书法而言显得格外重要。书法不仅仅是要技法层面的“写”和文化层面的“抄”,而是要能够在不断地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出新,尤其是文化层面的新,这就需要我们的书家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如此我们写出来的书法才有文化感,也才能有些许作品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而成为“经典”。有志于书法艺术之士,不但能“书”,还得对“书”有关的一些理论做一些必要的探讨和研究,以求得门径,登堂入室,自成一家。

       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升书法的层次与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能够转换成书法的价值,路径是什么?民国时人丁康保说得非常好:“书虽小道,然非识力高于腕力,则终身学书亦不能得其妙义。若逐日读书倍于读帖,读帖倍于临池,则心领神会,意到笔随。虽日有进益,终觉生涩,断不至流于俗骨,而市野之气更无从来吾腕底。作书亦不可无夙慧,若多写有益经典,亦能随时增慧,盖经义湛深,写时自消俗虑,俗虑日减,则慧业日增。”古人智言,可为当代书家指点迷津。

微信图片_20220301203652.jpg

       自古以来,书法的精进不仅仅是“技”的娴熟,更在于学问文章的涵养,也就是“道”的提升。就是黄庭坚所说“圣哲之学”、“养于胸中”对于书法的意义。如此,才能在“技”与“道”的互补中找寻书法艺术的真谛。“技”靠练,要熟;“道”靠修,要养。惟其如此,“技”“道”两合,才能共进。自苏东坡首倡“技道两进”观后,元人郝经在此基础上又详细论述了“由技入道”、“以道进技”的方式和途径:“澹然无欲,翕然无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然读书多,造道深,老练世故,遗落尘累,降去凡俗,翕然物外,下笔自高人一等矣。此又以道进技,书法之原也”。这值得当代书家深思和践行,也是本届国展之后楷书创作需要不断加强的。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