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陈玉圃先生谈“画道”的核心思想

陈玉圃先生谈“画道”的核心思想

2018-07-06 16:16:21  来源: 中国美术家网

陈玉圃:画道玄谈

 

唐朝大诗人画家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上……我们姑且设定“画道说”始于王维。那么什么是画道呢?“画道”应该是历代画家把老子《道德经》所说“道”的概念引申到画的范畴。

“道”是很难用语言名相来界说的。所以《道德经》第一章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迦佛也说,他说法(即道)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个字“一再表示不可说,不可说”。虽然不可说,但老子还是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释迦佛也还是讲了四十九年。孔子、孟子、庄子等历代圣贤都在不停地横说、竖说这个“道”字。其实都是方便说、应机说 ,并无实相可说。皆假立名相,权作指月之指而已。“画道”范围虽然相对狭小,但同样是个非常麻烦的问题。我也只能勉强作“梦中说”而已。

根据孔子的说法“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又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见道是天地万物始终都离不开的规律性因素。天道运行,则日月互明,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设使天道运行失序,小则风雨不时,灾害频仍,大则天倾地覆生灵殆尽,不堪言矣!

人道之行则有家庭、民族、国家、仁爱,和平安定之社会秩序。人道失序,则伦理破坏,残杀竞逐,天下大乱,亦不堪言矣!

绘画虽属雕虫之技。其道则一,亦须画家尊道而行焉。如果画道失序,则画面散乱不成其画矣!

我们不妨说:“画道者,绘画之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即非画道”设使有人问那究竟什么是画道呢?

我只好勉强说,画道就是绘画创作必行之道路。或者就说是绘画之规律性认识吧。

那么我们又如何寻觅画道呢?从《道德经》的理论,我们晓得道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但却不离有和无。《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以认为“道”是天地之始,生物之初的原力。“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认识人道,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一面是常无,一面是常有。常是恒常 ,至真之意,无是空意,故常无可理解为真空,常有可理解为实有。“常无以观其妙”,可见真空含妙有。“常有以观其徼” 徼通“窍”,窍者示空。可见实有真空。一如太极图之太阴含少阳,太阳含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反相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综上说:我们大概可以从形上和形下(即无和有)两个方面去开启这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从画道的角度看 ,形而上那个不可视层面应该属于绘画精神,即绘画文化内涵。形而下可视层面即绘画本身。包括笔墨色彩,形式内容……等等乃至绘画整体的所有可视因素。更确切说,绘画精神就是由文化内涵所衍生出的绘画审美观念。可理解为“常无”。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衍生出相应的绘画形式。可谓空中之妙有,而绘画形式属可视的“常有”,但此形式却依照相应审美观念而生成。此常有即可视的艺术形式中的审美精神就是欲观之徼。徼义同窍,窍也就是常有中的真空。且凡有形质总归幻灭。所以说“实相真空”。这无和有两者交互动变关系就是画道的行迹所在。

画道通一切画,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不妨把画道的范围再缩小一点。限定在中国绘画的范围之内。也可以说是“中国画道”范围来讨论(以下简称画道)

觉悟画道对于画家来说应是终生的追求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画道是绘画的灵魂。不谙画道如人无灵魂,笔墨虽行,如同死物。画道是画家的眼目,不谙画道如盲人瞎马,歧路亡羊,徘徊迷途,全无定见。一旦觉悟画道,则如豁开顶门天眼,无论古画、今画、美丑颜媸,邪正曲直,皆洞若观火,取所当取,舍所当舍,当不为盛名所欺也。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悟道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悟画道同样也不容易。一般说来,求悟画道可由理事两途。由理者重经典、多思。由事者重实践、勤画。其实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理事不二,无论重理重事,都须从绘画形式本身入手。这是因道的属性是普遍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进可卷舒六合,退则藏之于秘”。就像从人一个细胞可以查人体全部信息一样。既然道普遍显现于万事万物之中。画道也一样普遍显现于所有绘画形式。那为什么我们又熟视无睹,有目若盲。不得其要领。是什么原因障碍了我们的正知见?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是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包括绘画本身)利欲的牵引,使我们产生的分别心,导致我们歧路亡羊而迷失了大道(画道)。作为画家我们面对着无数绘画流派、绘画形式,尤其还有绘画市场的利益竞逐。社会地位高下诸多诱惑和干扰。使我们迷茫而莫衷一是。比方说我们在拍卖市场天价艺术品面前,往往失去理智而误认价格是艺术品高下的标准。我们在名望和地位面前往往认为名望和地位的高低是其艺术水平高下的标准。而画家们拼命追逐时尚,误认为新旧是艺术高下的标准等等。画家们在物欲强力牵引下,大多失去了原本的率真。谁能想象一个被外欲扭屈的心灵还能够体悟画道呢?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并求证画道呢?老子告诉我们说:“为学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这是说,做学问,日益,益是增加的意思,要一天天积累学识,而求道则相反,要日损,损之日损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损是减少的意思,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时候,就证入了那个天地之始的真空,同时也见到那个万物之母的妙有。这就是“寂兮寥兮无以名状的大道。”道法自然,显现无为。但无为并非无所为。虽“退藏于秘”,那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但随缘现化时却可以生化整个世界。这就是说是所谓的“进可以卷舒六合,退则藏之于秘”了。六合指四方上下,也就是整体宇宙空间,我们倘若悟得画道,用之欣赏家则可以从局部(小至一笔一墨,)便可知整体之意趣、格调、精神指向等等。所谓“尝一脔而知全羹”。记不清是钱松岩还是陆俨少先生说过“看一个画家水平高低,有时不必看其画作全貌,明眼人只要看他几条线,或者几个点子便知道他是不是画家,或者是哪个层次的画家。从画道理论看这应该是真实不虚的”。

如果明悟“画道”作为画家在创作中自可随意点染,高下由心。进可罗峰列嶂,卷舒六合。虽繁而不显壅塞,条理井然。虽简至水墨浅淡,寥寥数笔,而灵光闪现耐人寻味,不失空乏。

当前我们研究画道,第一要务是通过“画道”的理论,正确评估和欣赏中国画。其二,是如何以画道的理论去指导中国画艺术形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知道绘画存在内容和形式,或者说是精神和形式二个方面,而精神决定形式,而反过来形式则显现精神。所以形下的形式固然很重要,但作为形上的精神尤其重要。就像我们交朋友,一般应先看他的人品和修养,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而不应只是看他的地位高低,或者财产是否富有。那么我们评估和认识中国画,则应该首先研究其审美观念和产生这种审美观念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大概源于儒、释、道三家合流中国主流文化。而三家圣贤著述浩如烟海,我们应该首先去认识他的精神内核。我们依然要学习老子的智慧,用减法。减去万象复杂,我们会发现儒学尚“仁”,其他如义‘礼、智、信、忠、恕、勇……等等皆围绕这个“仁”字展开,“仁”就是爱人,所以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利己利人,而成为人类建立和谐、共生、共荣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所谓礼和乐的设置,都是为了净化灵魂,克制物欲诱惑, 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仁德君子。不然设置礼、乐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再表示圣人设教的目的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设使天下都按照孔子的理想,成为爱他人同爱自己一样的仁德君子,那不是成了传说中上古时代那个“其民不争”的华胥之国了吗?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以圣人无为,至人无作。”道家尚无为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历代道家圣贤一切表述莫不围绕“无为”二字展开。庄子还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明确表示人与自然同体共生的关系。主张“无为”即遵循自然之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效法水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告诫世人要懂示柔的智慧,宽容、礼让、圆融,千万别持强凌弱,“强梁者不得其死”,设使世界都依了这种教化,还有什么人要当老大,搞什么世界霸权,乃至破坏自然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吗?

谦恭、礼让才是恒久的持盈保泰之道。

释家的文化核心是慈悲,认为慈悲是佛法的种子。慈悲的内容是为众生拔苦与乐。慈心不杀尊重生命,乃至惠及蝼蚁。提倡普渡众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设使世界都依了这种理论。慈心不杀,岂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画的审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仁爱、慈悲、宽容、礼让的精神内涵,欲为人类勾画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污染,没有为一己之利,或狭隘民族利益而相互冲突乃至残杀,掠夺等等邪恶,而充满仁爱与和平的理想社会蓝图。而由这种文化审美而衍生出相应艺术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则以其古朴、自然、冲淡和平的风貌。默默向社会奉献着仁爱、慈悲、安祥的和谐之美!

人类创造文化无不本着人类自身生存利益而创造,虽然世界文化的选择有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或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或者眼前利益和短暂利益的诸多差别,但我们必须以“人类共生的根本利益”为评估一种文化邪正优劣的终极标准,以及由文化基因而衍生的诸多绘画艺术形式的美丑颜媸,善恶是非。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结论说,我们经过多年审慎评估和选择。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由这种文化基因所衍生的中国绘画,闪现着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是献给这个疯狂星球的一剂圣药。至此请问:凡有良知的欣赏家、画家们还会去吵着批评中国画是腐朽没落的艺术形式,应该革它的命,把它抛进历史的垃圾堆吗?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应该继承完善和弘扬的态度,接下我们应该从中国画艺术,主要的审美倾向再认真梳理,以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艺术形式的认识和肯定。并从中提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画主张水墨浅淡,卓然不贵五彩。明朝画家陈简斋在题墨梅的诗里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引用了九方皋相马的典故。指出不重表相而重内在精神的态度。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认为事物的表相如梦如幻,转瞬即逝,不值得过分认真。而内在精神才是相对稳定的实质。这和禅门“直指见性”的理论。道家“抱朴归真”的理论一样。同样是一种求道的方法论介入绘画审美。

这种文化渊源我们还可以推到孔子“绘事后素”观,以及“衣锦尚絅恶文之太彰”的表述。(不喜欢锦做的礼服,是因为颜色太艳丽了,所以罩上一种麻布外套,这和时下喜欢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的审美大相径庭),而传统经典《易经》中也有如上审美的表述。《山火賁》卦的上九爻辞说:“白賁无咎,终吉。”賁是修饰之意,白,素色也。白賁,也就是无所修饰的意思。上处賁之极,将无所賁,其初以天下之质饰之以文,终将天下之文归之于质。也就是无所修饰,当然是不贵五彩了。《文心雕龙》这样说:“衣锦尚絅,恶文太彰,賁象穷本,贵乎反本。”还不一样是反其本根,以求其道的方法论介入绘画的审美吗?

另外,诸如:“形外之似求其画”“意在形外”乃至“写意”的审美趣致。其实都像是《老子》的减法。以图通过文化及绘画审美减去人类对物语的疯狂竞逐。包括万象复杂 而反其朴。归乎人本有的率真!

至此,我们会想到西方“消费刺激发展”的理念是何等的荒唐和疯狂。自然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绘画艺术形式内涵精神的伟大现实意义!

再如,中国画尚“静气”,以静气为贵,而贬斥狂霸躁动之气,崇尚笔墨之间的清净之气,如出泥的莲花,一尘不染。而贬斥浊污秽败之气。《画筌》认为:“画至神妙处,必有静(净)气,盖扫尽纵横习气……静(净)其登峰造极乎!”我们看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神仙居多,中国的花卉画表现荷花、四君子为多,而中国山水画内容则多表现隐居岩穴之间的逸士高人……这种尚静的审美趣致可以上溯到《老子》“致虚极,守静焉”的理论。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常就是恒久的意思,恒久就是道。可见,守静是归之根本大道的前提。但又如何才能至静呢?老子又说:“所谓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仍然是在表述。只有排除物欲的牵引,才能至乎静,从而悟其常道。儒家经典《大学》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而禅家则尤其重视守静,因为只有静才能近入定境,只有入定境才能生慧而证悟大道。“静”在中国文化审美中,是个令人神往的境界。我们的居住环境,大多都希望是依山面水,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因为清净环境,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遗憾的是,几千年的人类环境往往被人类自身的贪欲所导致的争斗、压迫、残杀所破坏、污染,所以诗人、画家便把人类这种向往和平安宁的美好理想寄托其作品中。

当然,我们很幸运生存在国家安定、和平、温饱的当今世。然而,我们随便打开电视便会看到,我们周边世界并不安宁,列强环伺、挑衅,世界各地民族冲突、恐怖主义、战争乃至核武危机依然存在。更可怕的是当今世界时尚的强权文化所奉行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动物丛林理论,消费刺激生产的理论,乃至性心理、性解放……等等诸多疯狂张扬物欲的理论,正在加骤这一切。

古人向往世外桃源,今人同样想往安定、和平,清静和没有污染的绿色环境,而中国画笔墨形式追求静净之气的审美,不正是表现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首要关切吗?

另外,中国画审美不尚强烈刺激,而主张和谐内敛,不尚炫奇和标新立异,而尚平中之奇的倾向。也和传统文化及中国文化人的生活态度若合符节。

《菜根谭》认为:“浓甘肥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至人即圣人,圣人在平常中显相。)《文心雕龙》批评其同时期文风尚奇时这样说:“专于形貌之间,或反其常道,或异其常形,而曰:‘我能为人之不敢为也!’此特狂怪之耳,乌可谓之奇哉!及浅虑者群焉附之。”文画一理,联系比较一下当今时尚画坛群焉附之的乱象,何其相似乃尔!

另外,《画荃》更直白批评:“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观不厌。”

如上的审美诉求应该是我们的先人在千年历史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物欲的无限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生存危机,而欲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从节制物欲开始,提倡和谐大自然,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从这种态度遂引申出中国画主张简朴、平和、率真,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诗一样的形式特点。甚至主张“以书画作供养,其意并不在画。”追求画家在书画自娱中淡泊名利之思。净化灵魂,完善自我。这在“天下滔滔,皆为利来”的人间世,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其他如尚“遗貌取神”、“形似之外求其画”、“不事雕凿”、“书法入画”,乃至画史“解衣盘礴”的画家心态等审美格致。如果对照传统文化精神,会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

再者,中国画可视的艺术形式,包括笔墨、色彩、构图特征、黑白、虚实、轻重等等,属于画道的形下范畴。如果正确地认识和运用,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

我们追寻画道之根,可溯源形上,即文化精神,乃至审美标准。但绘画形式艺术即可视部分,属于形下范畴,那么我们就要从具体形象分析入手。让我们仍然用老子的方法“损之又损”,最后便剩下一片白纸,即“空”,也可以此比喻老子所说天地之始的“常无”,即如天地未辟之前的“混沌”状态,而一墨落纸,开辟鸿蒙,便是空中妙有,也可以称之为“常有”。即所谓的“万物之母,或者叫做“一”。石涛的“一画论”即由此立。这个“一”就是画面具体而微的宇宙空间的“万物之母,众有之根”。道既生此一,然后生生不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无穷。而完成包罗万象的画面。”用《易经》的理论看,那就是太极(道)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子午卯酉,或者曰坎离震兑四方位),四象生八卦(即乾、坎、艮、离、震、巽、离、坤、兑,八方,合天地上下即十方世界)。当然,依次相乘八,则生出六十四卦,再乘以八为三百八十四爻,以至于无穷。天地之道的运行从一至万,然后由万归于一,进退消长,如环无端,如绪不解,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大道运行的基本轨迹。

我们看一幅画的创作过程:道生一,一幅画从一点或一线,或一片墨色开始,渐次生发至二、三……,以至于万物。(罗峰列嶂,显现万有。)石涛说:“自一以生万,自万以治一,天下之能事毕矣”。

 



觉得好就分享吧:
    艺术家推荐
    新进艺术家


官网




未来之星